为啥偶尔打孩子一次很管用打多了反而没用?原因很简单

最后编辑时间:2023-08-03 08:40:1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一般孩子做错了事情,严格的家长都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让孩子长长记性,下次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就比如,把孩子“打一顿”,就是家长最常用的,惩罚孩子的手段。但是,有家长可能也发现了,你偶尔打孩子一顿,效果很好,孩子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更懂得约束自己。如果打孩子打多了,孩子就有了“免疫力”,打反而没用了。

  昨天,朋友谈到孩子的教育,就提到了这个问题。她家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拿着没有及格的成绩单回家时,被他爸爸狠狠打了一顿,并对他提了要求,说不要再拿着这样丢人的成绩单回家。结果孩子第二次考试就进步了,考了70多分。孩子爸爸见打孩子管用,之后每次孩子的成绩考得不好,都会打他一顿。结果,还没一年,他们就发现孩子考试没考好,再打他已经没用了。孩子还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这是为什么?

  孩子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家长帮他找到原因,让他知道问题在哪儿,然后再带着他去改正它,这才是帮助孩子提高的正确方法。孩子知错改错,还有家长的鼓励,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果孩子犯错误,家长是二话不说地把他打一顿,孩子做错事情的挫败感,再加上家长对他肉体上的惩罚,可能会暂时激起孩子的胜负欲,孩子努力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但是,孩子每次犯错误,家长都把他“打一顿”,孩子承受太多肉体上的痛苦,就会认为自己很差劲,变得更加不自信,更没有动力去改正了。

  打孩子,确实能够对孩子产生震慑作用,让他警醒起来,少犯错误。但是,频繁地打孩子,孩子总是被强大的势力压迫着,提醒着他的失败,对孩子来说自信心就会被挫伤,没有动力去改正错误,家长打他就不会有用了。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者李玫瑾教授,曾经有提到过,孩子犯错误家长不要动手打他,原本孩子犯错了,他心里已经够难受的了,家长第一时间打他,孩子就会认为“我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以后他不会去花费心思反思总结自己的过错,还会破罐子破摔地认为,“大不了你再打我一顿”。

  只要家长动手打孩子,哪怕是家长是为了孩子着想,在孩子的心里,你也是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充当着惩罚他的角色。孩子挨打了,他心里的内疚感反而会减轻,变得更加不思己过,家长以后打他也没有用了。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也发现了,有的时候越严厉,孩子越迷糊。就拿辅导孩子写作业来说,你耐心地教导孩子,孩子还能听进去一二,但是你着急了,开始斥责他笨等等,孩子的脑袋立马变“浆糊”,根本不知道怎么思考了。这是因为孩子心理压力太大,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哪里错了,怎么去改正。家长打孩子也一样,偶尔打孩子一次,孩子自己还能调整心态,改正错误。家长频繁地打孩子,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已经无暇去改正错误。所以家长打反而没用了。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育儿漫画文章作者,欢迎关注【小屁孩儿】,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儿童发展,时尚教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