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呆若木鸡具体内容是什么?

最后编辑时间:2025-07-03 19:38:15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高速路车稀路坦,司机李磊放开了速度。着名歌唱家宋祖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美丽的心情》,在车内回响,随着音乐的节拍,我进入了一个“水蓝蓝,山青青”的意境之中,心情格外惬意。

  突然,手机响起。电话那头说道:“梁兄过年好!报告你一个好消息,侄子梁琨入伍的事,集团军常委会已经研究通过,现在可让他去106医院查体。”

  打来电线集团军政治部干部处邢立忠处长。他是我在炮兵旅政治部时一个办公室的战友,曾住过邻居,对桌办过公。此时,我们已是二十余年的战友情谊。

  去年底,回家时二哥跟我说:“孩子明年该大学毕业,眼下就业形势这么严峻,你能不能给他想想办法?”我想,我和地方接触少,还真不认识能直接安排个好一点工作的领导。怎么办?

  二哥有一儿一女,他是村里的会计,二嫂是人民教师。他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眼下唯一的心事是儿子的工作问题。

  我和二哥相差三岁,从小在一起打打闹闹、叽叽喳喳长大。我所吃的苦,他全部吃过;我所享的“福”,他却没有享到。因为老小总是受到娘的疼爱。他性格内向、温和,遇事不与人计较,这与我形成了鲜明反差。我曾听娘说:“你二哥从小就听话,叫干啥干啥。娘上坡前给他放上个大箩筐,等娘回来,他便把地瓜叶摘满。你却不行,就是娘地跟腚脚。一次,娘不让你跟,你竟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致落下病根。”

  入伍后,当战士那几年,我只要有所求,都是二哥帮我跑前跑后,我却没有为二哥做一件事情。那时,军装很时髦,我知道他非常喜欢。一次,二哥问我有没有多余的?那是我入伍的第二年,正在师教导队参加班长骨干集训,训练量大,天天一身汗,一身泥。我全部家当只有两套衣服,若满足哥哥,换洗就成了问题,我只好从军人服务社扯了块黄布料,寄回了家。在当干部的几十年里,哥哥从来没有求过我。当哥哥给我提出唯一的要求时,我没有理由不闻不问,漠然置之!

  我有两个侄子,一个是我大哥的孩子,叫梁海滨。当年大哥托我让他当兵,那时我还是副政委。查体时,因身高不足被卡了下来。于是,我找到了淄博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这位首长很有情分,也很负责,他告诉军分区军动科长:“你让参谋带着尺子,到昌城中学当面测一测,看看梁海滨到底多高,不要太较真,大差不差即可。”过后,首长告诉我说:“老梁啊,实在对不住了,你这个侄子真的有点矮,假如其方面有点问题,也就过去了,这身高一眼就看出来,到了部队再打回来,咱就被动了。”我说:“咱们不能做违反原则的事,不行就算了。”最终,让大哥的心愿落了空。这成为我一生的遗憾。

  我这个团政委在村里人眼里,应该是个大官了。事实上,我们村新中国成立后走出来的人中,我也算是发展最好的。不管从哪方面说,这次二哥托付的事,无论如何我要让他如愿以偿。

  再说,这个侄子聪明帅气,从小学一直就是班级的尖子生,现在是山东师范大学一级专业、数学系的一名大学生。按照他的所学,应该到中学当一名人民教师。可一个男孩子,当一辈子“教书匠”,恐怕他心里会有诸多的不情愿。

  这时我突然想到,现在不是有大学生入伍当军官政策吗?这应该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参军入伍,报效祖国,是每个青年人的义务,既满足了个人要求,又符合组织原则。于是,我拨通了邢处长的电话。

  侄子入伍手续办得干净利落,三个月后便穿上了军装。现在侄子已经是中央军委军事检察院驻北部战区检察院的一名正团职上校军官。

  3月的渤海湾畔,仍寒气袭人。一望无际的盐碱滩上,北风呼啸,遍地是膝盖高的荆条,在瑟瑟发抖。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看不见一丝生机,唯有十分场的几座高楼,能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一天,团常委、政工科长徐国好告诉我:“接基地政治部通知,近日基地王学章政委要到团里搞调研,要求我们做好准备。”

  年初,基地刚调整了班子,王延书为基地主任,王学章为基地政委。政委一上任就到团里搞调研,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三团的重视。

  我在后勤政治部时听说,王政委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水平的领导。他是工农兵大学生,后来又到国防大学深造。他先后任分部政治部的科长、医院政委、分部副政委,工作阅历丰富,是后勤系统土生土长提拔到正师位置上、出类拔萃的干部。因为在后勤系统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号:“正团万岁,正师万万岁。”意思是说后勤系统的干部能提到正团就算到头了,再发展,由于师级单位屈指可数,金字塔太陡,非常困难。

  我们一路调研,一路探讨。每到一个分场,王政委问得很细,说得很多,虽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却打开了参与者的思想闸门,点亮一盏盏希望的明灯。在与十分场的座谈中,一个团队发展的方向思路,在我脑海里逐渐形成。

  十分场靠近仙河镇,土地不多,土地肥沃。前几年,他们大力发展种植业,把全部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农业生产,把希望寄托在土地上。结果一年下来,分场除上缴利润外,职工群众所剩无几,家家仍住在阴暗潮湿的平房里。

  三团副团长兼十分场场长刘伟村同志,个子不高,聪明机智,被大家称为具有“伟人形象”“伟人气质”。他善于研究新情况,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干,具有开拓创新精神。面对分场经济的不景气,他独辟蹊径,发挥靠近城镇的优势,从2000年开始,把单位发展的方向定在了房地产开发上。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使分场彻底改变了面貌。现在多数职工已搬进了楼房,分场年收益三百余万元,一跃成为基地的标杆单位。基地先后多次在该单位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

  从十分场的发展变化中,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单位要突破,要发展,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特色。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一招鲜,吃遍天。”

  我到三团后,团里每次召开办公会,杜团长都强调各分场要研究政策,用足、用活政策。大家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那点粮食上,要解放思想,广开财路,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主、百业兴旺的发展格局。这一思想和杜团长的要求,不谋而合。

  于是,我们立即召开党委全委会,要求各分厂认清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发展重点,每个分场重点经营自己的拳头项目,在全团形成一个“百花齐放,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局面。

  在经济上,十一分场一直是团里的老大难单位,他们人少地多,却抱着“金饭碗”,拿着“打狗棍”,到处掏饭吃。分场孟凡勇场长和崔兰举书记积极落实团党委新发展理念,广泛开展市场调研,最终确定了以土地大量对外承包的发展方向。他们和河北省国新集团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以每亩300元的价格,一次性外包。以前,他们小打小闹,东家包一垄,西家租一块,价格也没有保障,年年把精力花在承包商身上。由于他们是小本经营,形不成规模,效益也差,收租金成为老大难问题。这次他们与大型企业合作,一次签订合同,既减少了经常换承包商牵扯大量精力,又减少了年年催租金带来的烦恼,从根本上扭转了单位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全团五个分场各具特色,各显其能。在十二分场、十三分场的地界上,油井林立,打井、维护管线的油田作业,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其实外行人不知,打井要占地,跑车修路要占地,管理好了,光土地赔偿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管理不当,白花花的“银子”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跑掉。这两个分场的齐建光场长、屈玉国场长、王连华书记,齐心协力,制定出严格的规定,成立专门管理队伍,向油井要效益,确保了分场收入的稳定。十三分场还针对东营地区盐碱地的特点,大面积地种植了适合碱性土壤生长的白蜡树苗。成片片、一人多高、绿油油的白蜡树,成为东营市场上的抢手货。这为分场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冬枣种植是黄河入海口流域、盐碱滩上独有的产业,也是东营刚刚出现的新兴产业。盐碱地上长出的冬枣,个大肉肥,脆甜爽口,销路广,收益好,是一条不可多得的致富路。十四分场丰建序场长、刘召武书记紧紧抓住这一商机,发挥靠近黄河古道的天然地理优势,大量引进了冬枣种植。几百亩冬枣林,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给全厂职工带来了奔小康的希望。

  陪老旅长、潍坊军分区司令员周懋文(中)庄副司令(左)参观十四分场冬枣园(右为作者,2005年8月拍摄)

  至此,各分场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已全部明确。全团蓄势待发,只待听到年底“五谷丰登”的喜讯。

  7月中旬的一天晚上,送走基地工作组,我和杜团长在营院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聊着聊着我们聊到了职工的生活条件。杜团长说:“天这么闷热,干部职工住在低矮潮湿的平房里,夜里可怎么熬啊?”“是啊。其实团里的宿舍楼也年久失修,设施陈旧,条件也比较差。”我补充道。我进一步说:“常言道:先治坡,后治窝。既然我们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下一步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考虑干部职工的住房了。若把全团的住房改善好,职工群众离小康生活恐怕就不远了!”

  杜团长是个非常关心职工群众的好领导,听我这么一说,他马上表态道:“好主意!就这么办?”就这样,为职工群众解决住房问题的决策,在我们两位主官的议论中初步形成。

  分场干部职工的住房多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小平房,结构简单,设计单一,二十余年没有改善。只是十分场的部分职工,从去年开始逐渐住进了楼房。团机关的宿舍楼虽然建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当时上马仓促,前瞻性差,在建设中采用了许多过时的材料,目前也开始出现渗漏、保暖性差、管线锈蚀堵塞等现象。这一切说明,改善干部职工的住房条件,是当下团队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团里要建宿舍楼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声一片。不过,对怎么建?建到什么位置?建到什么范围?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我们应该像二团那样,到垦利买块地,把家安得离县城近一点。有的说我们应该气魄大一点,多盖几栋楼,把全团职工集中在一起。有的说我们应该盖高楼大厦,把面积搞得大大的。还有的说我们有大量的土地,应该盖低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面对大家的意见,我们兼容并蓄,坚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既考虑到方便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又考虑到当前的经济状况,最终确定采取两步走,解决全团的住房问题。

  第一步,以团为主,在仙河镇建团机关和分场主官干部楼。第二步以分场为主,采用盖新楼房与改造现有住房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力争三年完成。这一方案已经公布,得到全团上下一致赞成。

  一次,在全团干部大会上,我说:“现代人的观念已不同从前,好多有远见、有独立思考的现代城市人,已经由原来的向大城市跑,向人员多的地方凑热闹,改为眼睛向外,向乡村聚集,向山区转移,寻找安静原始、绿水青山的地方居住。仙河镇是全国有名的文明乡(镇),地理位置优越,建设风格独特,从空中鸟瞰,‘振兴中华’四个大字映入眼帘。镇上的师资力量雄厚,学校设施完善,硬软件条件在东营排在前列。特别被人们喜闻乐道的神仙沟,河水清澈见底,由南向北穿镇而过,大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把这座美丽的小镇装扮得若仙境一般。这也是仙河镇的由来。放着这样一个具有神话般传说、美丽优雅、适应人类居住的地方不选,我们为什么要到人声嘈杂、空气污染、人员拥挤的地方受“现代城市病”的洋罪呢?把宿舍楼建在仙河镇,不用把大量的经费用在购买土地上,既节省又便利,经济实惠,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案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大家思想意见的逐渐统一,在雨季已过的9月,随着隆隆的建筑机械声,24座48栋小别墅雏形隐隐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为了增强对职工群众的说服力,避免大家的攀比情绪,把好事办好,我和杜团长明确表态,无论宿舍楼盖得如何高档大气,我们俩主官不参与建房分房,我们这次决策就是为职员干部和职工,解除住房上的后顾之忧。正是我们这一态度,消除了一些麻烦。

  不久,在一次走访中,一位油田渤海钻井公司的领导跟我说:“梁政委,你们建的小别墅真不错,虽然还没竣工,光看看图纸设计就让人眼红。开始我还想在你们那里‘搭个便车’、‘蹭点油水’,听说你们团长政委都置身事外,一心为职工群众着想,我是真开不了那个口啊!”我顺嘴开玩笑地说:“这几年你们对我们团队的建设支持这么大,只要领导有需求,我们自己不住,也得先满足领导啊!”刹那,笑声充满会议室。

  11月份,对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单位来说是一个清闲的季节。俗话说:要想马儿跑得好,要让马儿多吃草。为了感谢一年来广大职工干部的辛勤劳动,也为了使大家开阔视野,我们组织了参观旅游季活动。

  实事求是地讲,军马厂职工群众的思想还是比较封闭,知识比较匮乏,视野不够开阔。刚到团里时,我曾听到一则故事。一年夏天,团里组织旅游,在一个宾馆住了下来。炎热的夏天让人们透不过气来,多数同志在空调屋里享乐。可有名场长大汗淋漓地找到李副团长说:“我房间的空调怎么不管用?越开越热。”李副团长急忙跑过去一看,瞬间捧腹大笑。原来他把空调的挡位,调在了制热的位置。这看似像则笑话,却说明我们的干部的视野多么需要开阔。

  这次旅游考察,历时一周,由团长带队,团机关全体和分厂的场长、书记,跑遍了南方开放城市。自此之后,我们形成了一项制度,每年年底都要组织一次外出参观学习,一直到我离开,从没间断。

  12月底,团的年终工作总结如期举行。五个分厂场长、书记,如数家珍地汇报着一年来的收益,个个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

  会前,财务科明光辉科长专门给我做了一次年度收益汇报,全团超额完成上缴利润。有的分场与去年相比,效益翻了一倍。这是三团历史上最好的年景。

  面对这一好的形势,团党委在兑现年初奖励诺言的同时,我和杜团长还别出心裁,想出了一个凝心聚力的办法。

  在总结的当天晚上,我们举行了庆功晚宴。全体党委委员、机关科长,及他们的家属,欢聚一堂,笑声融融,举杯相庆。当宴会进入高潮时,我大声说道:“请大家安静。在全团官兵、干部、职工群众的努力下,全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今年是全团少有的好年景,我们团建设又迈上了更高的阶段。这份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俗话说: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在座的各位家属,对团队的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杜团长为我们的‘花木兰’、‘穆桂英’发红包!”

  过后,副团长兼十分场场长刘伟村跟我开玩笑说:“政委,你可真会整啊,昨天晚上的举动,不仅让我们这些老爷们非常感动,家属们也激动了一宿。”我说:“这一招还可以吧?”他回答道:“不是可以,是相当可以!今后我们说在外面加个班或搞个应酬,恐怕这老娘们儿再也不会阻拦了!”我半开玩笑半严肃地说:“不过你们可要严格要求,不能辜负家属的一片信任,在外面花天酒地、拈花惹草。否则,小心你们头上的‘乌纱帽’!”

  作者战友是一位有思路,有想法,有能力,有闯劲的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可惜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好的机遇。主要还是农家出身没有遇到能给以提携的贵人!

  三团副团长个子不高可以入伍当兵而且还干到副团长,你大侄子个子不高却当不了兵。[捂脸]当年我们通信团修理所长,四川乐山人个子才1.52米,不知道他当年怎么当的兵而且还当了干部。他有个外号叫根号2,反正看见他老远走来就像一小孩。[捂脸]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