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最狠连长”带着1个连葬送敌军2个师回国后当上师长

最后编辑时间:2025-09-18 07:07:2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他是一位铁血连长,曾在12小时内率领部队急行军60里,途中与敌人激战13次,最终成功截断了敌军两个整编师的退路。凭借这一战功,他在回国后迅速被提拔为师长,成为军中传奇。

  毛张苗,1925年出生于浙江奉化一个贫瘠的山村,家境极为困苦。他的父亲是一名裁缝,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年幼的毛张苗从小便承担繁重的农活,农闲时则在父亲的裁缝铺里帮忙递针线、整理布料,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踏入了中国大地,村子附近时常有日本兵巡逻,被抓走的村民再也没有回来。这些残酷的现实让年幼的毛张苗深刻意识到,战争迟早会降临到他们头上,唯有奋起反抗,才能争取一线岁的毛张苗毅然加入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尽管他文化水平不高,但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韧性和无畏的勇气。在部队中,他迅速成长,从一名普通战士晋升为班长,再到排长,每一次升职都伴随着血与火的考验。浙东战场环境恶劣,敌人的疯狂围剿让战士们疲于奔命,但毛张苗从未退缩。他曾直言:“怕死的人干不了这个。”他从未向人透露自己是否害怕,但他深知,在战场上,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比敌人更狠、更坚决。

  解放战争期间,毛张苗参与了多场关键战役,包括进攻金华、攻打嵊县、围剿国民党残部等。到1949年,他已经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成为178团5连的连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张苗随志愿军第20军跨过鸭绿江,进入长津湖战区。这里的气温低至零下40度,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脚踩解放鞋,面对的是美军精锐部队——陆战1师,号称“王牌中的王牌”。5连的任务是死守古土水1355.7高地,这是主力部队撤退前的最后防线,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毛张苗不仅要指挥战斗,还要解决战士们的生存问题。他拆掉自己的棉被,为战士们缝制棉袜和棉手套,并组织炊事员挖掘三层掩体:一层用于休息,一层存放武器,另一层用于防寒。即便如此,仍有战士因严寒冻僵在战壕里,甚至有人因体温过低而牺牲。

  面对美军的夜袭,毛张苗没有等待上级命令,而是果断指挥5连展开反击。敌人用冲锋枪和火焰喷射器疯狂进攻,而志愿军战士则以刺刀和石头顽强抵抗。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5连最终守住了阵地,但伤亡惨重,超过半数的战士倒在了雪地中。一名被俘的美军士兵后来回忆道:“你们像是从雪地里钻出来的幽灵。”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原本作为预备队的5连,在战斗前夕接到紧急命令,替代迷路的兄弟连队,执行一项关键任务——夺取五马峙制高点,切断南韩第3师和第9师的退路。毛张苗没有多余的动员,只是简短地命令战士们备好地图,并强调:“不要和敌人纠缠,我们的目标是主峰!”

  凌晨两点,毛张苗带领5连出发,在崎岖的山路上急行军60里,途中遭遇敌军13次阻击,但他们始终未改目标。最终,在清晨7点,他们成功占领五马峙高地,不仅击退了敌军,还彻底切断了南韩军的退路,为志愿军后续围歼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直接导致南韩第3师和第9师被围歼,敌军损失2.3万人。

  尽管被提升为副营长,毛张苗仍坚持留在5连,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他说:“我不走,这帮兄弟是我带起来的,等打完再说。”

  五马峙战役后,毛张苗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在清点人数时红了眼眶——137人的队伍,仅剩88人,许多伤员仍坚持战斗。回国接受表彰时,他依旧穿着从朝鲜战场带回的旧军装,肩章和帽檐早已磨损,但他毫不在意。他唯一在乎的是,5连的战士们还在,尖刀依然锋利。

  1955年,毛张苗晋升为178团副团长,并参与解放军首次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成功夺取203高地。战后,他被授予“独立自由奖章”,面对赞誉,他只是淡淡地说:“怕过,但怕不解决问题。”

  1957年,他调任团作训股副参谋长,1964年升任60师师长。从裁缝的儿子到一师之长,他仅用了21年。

  有战士回忆,毛张苗的训话总是简短有力:“打仗要赢,不赢没活路。”他常说:“我不是来当官的,我是来打仗的。”

  2023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人民日报》专题报道称毛张苗为“能动脑子的猛将”。他于1985年去世,年仅60岁。临终前,他拒绝前往北京治疗,说:“别浪费资源,留着给年轻人。”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