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带“三变”河湖“漾”幸福

最后编辑时间:2024-01-05 20:39:57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坐落于武汉市交通枢纽要地汉口火车站附近,毗邻武汉博物馆,面积4.3公顷。名为河,实为湖。后襄河古时为襄河古道,沼泽之地,后因清末筑张公堤,截断清水源头,逐渐干涸,形成湖塘。

  曾经的后襄河生态脆弱、水质浑浊,周围违建“丛生”。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江汉区举全区之力,多部门协作,对后襄河进行综合整治,后襄河的水、景、力“三变”次第发生,将后襄河公园从居民群众避之不及的臭水塘,变成如今游客们争先恐后前往打卡的“网红公园”。

  江汉区积极发挥河湖长制这一制度创新,坚持护湖、养湖、治湖并举,先后投资2.4亿元,通过拆除违规建筑、截污清淤、新建绿地等措施,建成后襄河公园并对外开放。聘请省水科院专家为河湖生态修复“把脉开方”,实施水位调控、鱼类清除、投放菌剂、种植水草等方式,构建健康生态网。

  通过持之以恒的生态养护,目前该湖泊水质从每年只有部分月份达到III类水质,质变为全年均达到III类水质。2023年,后襄河获评武汉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城中湖泊生态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江汉区河湖长办始终把衔接、服务、指导作为工作重心,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督导检查作用的同时,在实践中推动水岸同治的理念,创新“河湖长+”协同合作模式,将水务、司法、规划、环保、园林、城建、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分享信息和资源,并通过实地考察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持续推动后襄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从以前的“泥巴乡”到现在的“翡翠之地”,后襄河公园不断提档升级,利用原有的下凹旱塘,建设人工湿地,通过生态草沟、集水石溪,调蓄、净化雨水,以作旱时之需。旱塘周边栽种了狗尾巴草、芦苇,模拟出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营造了园以景胜、景以园异的后襄河公园特色。湖边种植的竹、桃、柳、荷等多种乔灌木及水生植物,打造出天然氧吧,成为了居民与游客娱休闲项目的好去处。

  江汉区不断健全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流域河湖长制体系设置,充分发挥“三长联动”机制作用,全方位织密河湖长巡河湖、保洁员管河湖、志愿者爱河湖的河湖保护工作网。

  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选聘“民间河湖长”,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保护,联合区教育局扩充“河小青”队伍规模,水环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逐步形成。积极开展“碧水保卫战”系列宣传活动,全民“爱我河湖”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群众知晓度和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2023年,在省市级以上媒体平台宣传后襄河为主题的河湖长制相关工作达24篇次。

  如今的后襄河公园碧水清波、风光旖旎,勾勒出一幅幸福河湖的美丽画卷。日均游客量保持在1万人左右,节假日游客达到2万人次。

  后襄河的“一长”带“三变”,不仅展现了江汉区在河湖治理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更是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范例。随着河湖长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江汉区将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持续打造幸福河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