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lìn)脊(jǐ)睹(dǔ)背后真相是什么?

最后编辑时间:2024-06-02 14:54:5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北京雨燕,即普通雨燕北京亚种,是极少数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6月1日上午7:00,随着一只只携带“身份证”的北京雨燕从颐和园廓如亭冲向蓝天,历时5个小时的北京市2024年度雨燕环志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工作人员共标记了126只北京雨燕,其中,重捕记录88只,新环志38只,有16只雨燕佩戴了卫星定位跟踪器,将为保护北京雨燕及其栖息地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撑和经验参考。

  本次雨燕环志工作是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指导下,由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北京市鸟类环志站)联合颐和园管理处组织开展,并得到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观鸟会志愿者的积极支持。

  鸟类环志是一种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生活史、种群动态、迁徙的研究方法。作为北京雨燕的重要栖息地,颐和园自1997年至今共开展雨燕环志19次。工作人员通过在北京雨燕跗蹠处佩戴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唯一编号的特殊金属环,或在其身上佩戴定位跟踪器,随后原地放飞,帮助保护科研工作者追踪北京雨燕种群动态,研究其迁徙规律。(相关链接:中外研究团队首次精确揭示北京雨燕迁徙规律)

  “本次环志重捕比例很高,说明雨燕对颐和园繁殖地有较高的忠实度。”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专家、中国观鸟会专业顾问赵欣如告诉记者。

  据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研宣教科副科长张亚琼介绍,北京雨燕生态习性独特,喜欢在高大建筑上筑巢繁殖。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雨燕数量提升,在城市中不断扩散,新发现巢址越来越多。从颐和园、正阳门等古建筑,到天宁寺桥、百子湾桥等高大桥梁,都能发现它们飞舞的身影。

  在廓如亭外围,颐和园科普讲师为游客带来了6组雨燕科普展板和北京雨燕模型,现场为游客讲解北京雨燕知识,发放鸟类科普折页。据了解,颐和园雨燕科普互动“我和燕子握握手”已经在生物多样性宣传日等科普活动上与游客见面,进入暑期,颐和园“少年科普路——廓如亭北京雨燕站”也将持续在重大节假日启动公益讲解。

  北京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截至2024年5月,全市记录鸟类超过500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市民对雨燕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鸟类环志工作因其往往会招募经过培训的公众志愿者参与,已成为公众深度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北京雨燕救护工作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雨燕得到了及时救助,康复后得以重返自然。截至目前,北京全市12个行政区共设立了15个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护站,完善的野生动物救护体系将进一步为北京雨燕等野生动物提供有力的救助保障。

  颐和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强北京雨燕生态保护,在廓如亭、景明楼等北京雨燕较为集中的区域加强人员巡逻,对廓如亭区域实施封闭管理,通过降低噪音干扰,为雨燕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雨燕的保护工作,积极采用措施保护北京地区的雨燕资源。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