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从静止里“活”起来

最后编辑时间:2025-08-07 13:49:2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当青铜器饕餮纹饰遇见研学团队的拓片,当《诗经》雅韵混着啤酒的泡沫升腾,当投壶箭矢落进夜市的灯火里——这个夏天,岐山县要用一场持续四个月的“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走出一条“踩得准传统根、接得住当下气”的实在路子,让古老文明走进城市烟火,走入群众心中。

  “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的策划,正在于构建了“文化破界”的立体通道。它打破了“传统=古板”的认知印象,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周文化故事,让古老周礼成为了吸引大众的“流量密码”。

  8月1日,在景区和特色街区设置的“君子六艺”体验营里,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体验射箭、投壶、编钟等项目。通过现场体验,投壶的准头、射箭的力道、编钟的音律,不再是古籍里的文字描述,而成为了年轻人朋友圈里的互动分享;“着周服·行周礼”摄影活动,游客们穿周服打卡周公庙,镜头记录的不仅是服饰之美,更是“揖让进退”中蕴含的尊重之道;亲子手工坊里,孩子拓印青铜纹饰时触摸的,是先民对宇宙秩序的想象;啤酒音乐美食季中,岐山臊子面的烟火气传承的不仅是烹饪技艺,更是“长幼有序”的生活哲学……

  在各类活动的丰富体验中,周文化从典籍文字走进市井餐桌,从专业领域融入亲子时光,完成了从静止到“活起来”的质变。这种转化,比任何单一展陈都更有生命力,岐山也由此开辟了一条从“文化原产地”到“文化活化地”的独特文化发展路径。

  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往往受制于资源禀赋的局限。岐山的解法,是将周文化打造成“生态枢纽”,让文化与产业、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这种“共生思维”,远比单纯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具穿透力。

  在产业维度,它构建了“文化+”的放大效应。啤酒音乐美食季里,鲜啤与臊子面的碰撞,不是简单的味觉混搭,而是“周礼食俗”与现代消费场景的融合;后备箱集市里,非遗手作与潮流文创同台,让古老技艺获得市场议价权;家电以旧换新嵌入夜经济,实则是用文化热度激活消费潜力。这种融合绝非表面嫁接,而是让每个产业环节都成为文化的“表达载体” —— 游客品尝的不只是一碗面,更是“礼食”文化的当代延续;市民参与的不只是一场金文描摹、编钟体验,更是对“礼、乐、射、御、书、数”等传统智慧的践行,由此,系列活动打通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资源,使文化串联起了全域产业体系。

  文化传承的深层难题,在于如何避免“政府热、社会冷”的尴尬。岐山选择将“寻周记”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共治”实践,让每个个体都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

  这种共治体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覆盖上。在刚刚落幕的“舞动岐山唱响周原”广场舞大赛暨“文明实践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活动中,来自全县的31支舞蹈代表队同台竞技,舞动周礼韵律,唱响时代新声,体现对“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周礼传承,精彩的演出赢得叫好连连;计划在9月推出的“红领巾讲周文化”演讲比赛,青少年将从“听说历史”到参与历史记忆、讲述历史记忆;拟举办的岐山籍作家采风活动,策划初衷耐人寻味:不是让文艺工作者“写岐山”,而是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创作者“从岐山出发”,让本土叙事获得文化厚度,这种内生式创作,比千百次的外部宣传更具号召力;待启幕的第六届周文化研讨会则为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注入学术智慧……从市井百姓到文化学者,从垂髫小儿到银发长者,不同群体用各自的方式诠释周文化,形成了千人千面却一脉相承的生动图景。

  透过“寻周记”的热闹,我们更应看到其背后的治理启示:对县域而言,文化不仅是发展的“附加题”,更是治理的“金钥匙”。岐山的实践证明,锚定文化原点,让文化成为城乡融合的黏合剂、产业发展的催化剂、社会共治的润滑剂,县域发展便能突破瓶颈,找到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这场持续数月的文化盛宴,最终将指向一个更本质的命题: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既“有用”且“有魂”。“有用”,是让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古老智慧解决现实发展问题;“有魂”,是守住精神内核,让文明根脉滋养民族心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