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终于真相了?

最后编辑时间:2024-09-04 21:12:3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近年来,巴马瑶族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自觉,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强县建设,着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定自信抓挖掘,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讲好长寿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特色元素故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一是传承民族文化,营造“壮风瑶韵”。推出巴马乡愁故事丛书《暧暧的村落》《悠悠的民俗》《潺潺的河流》等书籍,编辑出版《巴马文脉记忆》《我们的传家宝》等民俗民风书籍;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心灵,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和普及,在中小学校开设民族文化传承班和射箭、射弩等传统体育运动训练课,在2022年11月第十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巴马县荣获8枚三等奖的佳绩;推动民族文化进景区景点,在“候鸟人”聚集区建设同心文化广场(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学校、青年之家、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广泛开展青少年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凝心铸魂。二是挖掘长寿文化,涵养仁寿巴马。成立长寿养生研究所、研究会(协会),深入挖掘中华传统长寿养生文化内涵,研究和诠释巴马长寿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根脉和当代价值,组织专家学者编辑巴马长寿养生文化丛书,《巴马享寿探秘》《巴马养生民间秘方》《巴马长寿养生游》等一批长寿养生书籍相继出版。三是弘扬红色文化,坚守精神家园。编辑出版《红色巴马》《巴马革命老区发展史》红色书籍;投入4500万元,修缮32处革命遗址,建立党员教育基地5个,开发红色研学线条,以有形的遗址筑牢精神家园,以现场教育实践传承红色基因。

  强化自觉促转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挖文旅资源,以文旅尝试融合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推动资源融合。打造瑶族“祝着节”、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等文化品牌,瑶族“祝着节”、壮族“补粮敬老习俗”于2021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推动民族文化、长寿文化与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尝试融合,三月三、祝着节、盘王节等民族节庆成为旅游加持。2023年广西·休养天堂 栖游巴马”旅游线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二是推动产业融合。以壮瑶文化为元素,推出《梦·巴马》大型山水实景剧、非遗传承项目“补粮”仪式等旅游业态,其民族歌舞演出入选2023年广西夜间文化和旅游演艺品牌项目。以“仁寿巴马”为精神内核对巴马非遗进行挖掘、传承、创新、发扬,融合产、学、研、体验、销售、旅游等功能,打造了巴马非遗手工作坊等,创作民族刺绣、民族穿戴、民族工艺等文旅延伸产品。三是推动服务融合。把城东长寿博物馆、书画展示馆、民族工艺展示馆、图书馆(“书香巴马”文化沙龙)、文体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统筹布局,作为文化旅游线路,完善文化服务功能,推长寿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工艺、书画产品与旅游市场的对接。

  开拓创新增活力,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业态。用新兴文化业态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一是拓展载体空间。聚焦文化惠民,在城南新民社区打造花哒街宵夜文化,让民族特色饮食文化散发形神香味俱全“美”起来;在城东打造“书香巴马”文化沙龙、24小时读书亭,开展亲子读书活动,让民族文化“热”起来;线上线下结合推介长寿美食文化,巴马火麻、巴马山茶油、巴马油鱼、巴马珍珠黄玉米等特色产品畅销海内外,让民族文化“兴”起来。2023年1-11月在全市网络零售排名第一,销售额24312.8万元,2024年1月继续排名第一。二是丰富业态产品。深耕民族文化和非遗项目数字化领域,利用腾讯游戏平台对巴马特色景区、瑶族文化和非遗项目进行民族数字共创,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天涯明月刀》手游,通过“文旅+电竞”深度融合,多模态呈现民族文化资源,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信自觉。三是培育特色项目。推动“旅游+少数民族传统运动”融合,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体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纳入旅行社旅游线路、自驾游精品线路,既拓宽民族群众就业创业机会,又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传承和发展,更能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灿烂。(谭文胜)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