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流感常见证型的饮食调护

最后编辑时间:2023-12-25 20:39:16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流行性感冒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外感病,属于中医“时疫”范畴,主要由疫气(病毒)侵犯人体导致,具有一定传染性、流行性。

  冬季是流感发病的高峰期,常见的证型有风寒束表、风热犯表等,主要由风邪夹寒、热、湿、燥等邪气侵袭肌表所致,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临床症状。

  流感病位在卫表肺系,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食疗原则。风寒感冒者宜以辛温发汗解表为食疗原则;风热感冒者宜以辛凉解表为食疗原则。

  临床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淡豆豉10g,葱白5根,豆腐2块。先将豆腐微煎,再加入淡豆豉及水适量,煮取大半碗,再入葱白,煮沸后趁热服用,然后盖被取微汗,每日1次。

  苏叶、生姜各3g,红糖适量生姜、苏叶洗净切成细丝,放入锅内,以沸水冲泡,放入红糖加盖温浸10分钟即可,每日2次,乘热顿服。

  粳米100g,加水煮沸,熟后加生姜末3g,陈皮末3g,再煮沸,最后加入香菜末10g,搅匀即可。

  白术、生姜、葱白各15g,水煎取汁200ml,加薏苡仁30g、粳米30g煮粥,薏苡仁开裂后加入药汁,煮沸即可。

  荆芥、苏叶、生姜各10g,茶叶6g,红糖30g。将荆芥、苏叶、生姜切成粗末,与茶叶一同开水冲泡10分钟后,与红糖搅拌,乘热服下,服后盖被,如出汗不畅,1小时后可再服一次。

  临床症状:发热重,恶寒轻,微恶风,汗出不畅,鼻塞,流黄浊涕,面赤目胀,头胀痛,咳嗽,痰黏色黄,咽燥,口渴欲饮或咽喉红肿疼痛,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浮数。

  荆芥9g,薄荷6g,淡豆豉6g,粳米60g。先将荆芥、薄荷、淡豆豉另煎,煮开后继续煎煮10分钟即可,去渣取汁,备用。粳米煮粥,米烂时兑入药汁,同煮为粥。

  蔓荆子10g,粳米100g。先将蔓荆子捣碎,加水过滤取汁,再加入粳米,煮至米熟。每日1次,空腹食用。

  金银花、淡豆豉、桑叶各9g,芦根15g,粳米60g,白糖适量。金银花、淡豆豉、桑叶、芦根水煎去渣,加淘净的粳米、白糖小火煮粥。

  风寒型流感:鲜生姜1块,切成薄片,煨热贴在前额及两侧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横指凹陷处),盖上毛巾,用热水袋敷上热熨,至感到身暖、微出汗。

  风热型流感:大黄、山栀、僵蚕各10g,牛膝6g,细辛3g。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5~8g ,米醋调成稀糊状,敷贴于双足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中),4~6小时后取下。

  1.按揉迎香穴:两手示指先在两侧鼻翼上下摩擦36次,然后在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由外向里旋转按揉18次。可舒经活血、散风通窍,适用于流感症见鼻塞、头昏、流涕者。

  2.按摩风池、风府穴:摩擦手心至发热,然后用手指按摩风池(与风府相平,两条大筋外缘凹陷)、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百余次。有疏风解表的功效,适用于流感症见发热不高、头昏头痛、颈项僵硬者。

  3.艾灸:可取穴位①大椎、大杼、肺俞;②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每次选用1组,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以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1~2次。主要适用于风寒型流感。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