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困境与突围

最后编辑时间:2025-01-01 14:38:5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首先,从数量上看,2020 年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人数为 882.29 万人,其中 35 岁及以上的占比为 64.4%,40 岁及以上的占比为 36.8%。这一庞大的群体在农村地区广泛分布,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其次,个人及家庭收入较低是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数据,2020 年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中,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下的占比为 68.7%,月收入在 5000 元以上的占比仅为 11.9%。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家庭靠务农或打工维持生计,收入微薄。例如,一位 32 岁的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在镇上的工厂打螺丝,三班倒收入到手 4 - 5k,父亲在工地做木工勉强维持开销,母亲常年吃药,家庭收入仅靠养猪和夏季卖菜。

  再者,教育程度低也是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普遍特征。2020 年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为 69.5%,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为 30.5%。低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收入,也限制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得他们在婚姻市场上缺乏吸引力。以河南 A 镇的实地调查为例,在调查的 143 位大龄未婚男青年中,93% 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这些较差的社会经济状况使得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成为中国性别比失衡背景下婚姻挤压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在婚姻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

  在农村地区,位置偏僻和交通闭塞成为大龄未婚男青年择偶难的首要客观因素。相对于城市,农村的交通条件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那些距离中心城镇偏远、生活环境艰苦的村子。研究表明,大龄未婚青年扎堆分布的村庄大多具有这些特点,这使得农村的男青年尤其是大龄男青年与其他农村的女青年基本上不存在交集,长期缺乏与异性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例如,某些偏远农村地区,村民出行主要依靠步行或简陋的交通工具,与外界的联系极为有限。极为不便的交通条件不仅严重限制了村民与外界在经济和信息上的交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男青年寻找对象的机会。

  同时,性别比例失衡也严重制约了择偶范围。在农村,“重男轻女” 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如今婚龄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据不完全统计,一些农村地区近几年婚龄人口性别比例高达 130 以上,这种严重的男多女少状况在性别结构上大大制约着大龄未婚男青年的择偶范围。

  家庭经济条件差和自身收入水平低是制约大龄未婚男青年择偶自由和机遇的重要原因。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婚姻行为是一种不同于 “市场经济交换” 的交换行为,双方都会在婚姻交换中理性权衡各自的利弊。对女方家庭来说,她们需要追求更高份额的彩礼来实现婚姻交换收益的最大化。

  而对于农村大龄男青年而言,贫困的家庭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等物质条件成为了限制其择偶自由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农村很多青壮年进城务工,村里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导致大片耕地落荒,多数依靠农业为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十分低下。加上农村目前尚无任何村办企业或产业支撑,全村整体处于较为贫穷落后的状态,很难提供经济上的有力支持。

  另据调研发现,多数大龄男青年认为自己至今未婚的直接原因就是家庭经济条件差。尽管很多男青年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处境选择进城务工,但终究效果不大明显。例如,一些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在城市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难以满足女方家庭对彩礼等物质条件的要求。

  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极大地降低了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择偶竞争力。青年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在择偶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贫困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多人又无一技之长,甚至缺乏养家糊口的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

  以孙村为例,在 20 位大龄未婚男青年中,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大专毕业,且仅有 1 人;高中或中专毕业的,只有 2 人;初中毕业的,也有 2 人;而上初中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辍学的,有 6 人之多;其余 9 人均为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孙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绝大部分大龄未婚男青年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

  因孙村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学龄儿童一般要到几里之外的其他村去上学,距离较远且交通不便;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上学的各种花费可能会占到家庭消费的多半以上,因而很多父母认为上学读书还不如打工干活,受此观念影响,许多 “85 后” 的男青年初中尚未毕业便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这种文化素质不高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男青年的择偶机遇。

  在农村,恋爱成本高和天价彩礼的流行成为农村男性对结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对于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来说,本身收入就不高,经济状况较为窘迫。而恋爱过程中,各种开销也让他们倍感压力。比如一起出去吃饭、看电影、送礼物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花费对于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下占大多数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让他们头疼的是天价彩礼。近年来,农村天价彩礼现象愈演愈烈。研究显示,2018 年,11 省农村男性的婚姻总成本均值是当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6 倍。彩礼金额在不同地区也有差异,其中甘肃省的彩礼均值高达 4.41 万元,占结婚总费用的 52.88%。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家庭为了支付彩礼,不得不东拼西凑去借钱,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有些父母甚至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为买房钱、彩礼钱和结婚钱做准备,否则后果很有可能就是打光棍。面对如此沉重的经济压力,农村男性对结婚自然会产生畏惧心理。

  一方面,婚姻的不稳定性使男性对结婚产生抵触情绪。在现代社会,离婚率逐年升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离婚也变得越来越容易。社会环境的包容、社交面的扩大以及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因素,都导致了农村离婚率的上升。对于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来说,他们看到身边很多人结婚后又离婚,不仅人财两空,还面临着财产分割、孩子抚养等一系列问题,这让他们对婚姻的稳定性产生怀疑,从而对结婚持谨慎态度。

  另一方面,偶像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男性的择偶标准。现在很多农村男性也会观看偶像剧,剧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让他们对爱情充满向往。但同时,也让他们的择偶标准变得不切实际。他们希望找到像剧中女主角那样温柔、漂亮、善良的女性,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农村男性受到偶像剧的影响,希望找一个个子高、长得好、家庭条件又好、工作还要更好、人品也要最好的女性。然而,人无完人,这样完美的人很难找到。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婚姻生活都是充满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子,而不是像偶像剧中那样浪漫。因此,偶像剧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男性对婚姻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当现实与期望不符时,他们就会对结婚产生抵触情绪。

  面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困境,政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扶持,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例如,某些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等条件,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创造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彩礼行为。比如,制定彩礼上限,对过高彩礼进行干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行动,通过宣传教育和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抵制天价彩礼。此外,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通过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社会各界也可以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提供帮助。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一些企业在农村设立工厂或基地,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企业还可以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提供婚恋服务。比如,一些公益组织可以举办相亲活动,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搭建交友平台。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自身也需要努力提升自我。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可以通过学习技能、创业等方式,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例如,一些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通过参加职业培训,学会了一门手艺,如木工、电工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收入。同时,还可以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开展创业活动,如种植特色农产品、养殖等。

  其次,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社交能力。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例如,一些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参加了当地的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其中也有一些异性朋友。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要认识到婚姻是一种责任和承诺,不能只看物质条件,更要注重感情基础。要学会尊重女性,理解女性的需求和感受,与女性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同时,要对婚姻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合适的伴侣,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