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夜干出2个英特尔风头盖过马斯克

最后编辑时间:2023-08-26 21:14:55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相比之下,它的竞争对手,全球三大芯片巨头——高通、英特尔、AMD,市值加起来,还不到英伟达的一半。

  事实上,仅5月25日一晚,英伟达涨出的市值就相当于2个英特尔。而后者为了今天,已经奋斗了整整55年。

  此后两天,英伟达的市值继续飙升,盘中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家市值超过万亿的芯片企业。

  几年前,三星和英特尔还在为谁是芯片行业老大,争得头破血流。现在,不用争了,因为答案变得毫无悬念。

  最离奇的是,眼下正值全球半导体产业哀鸿遍野之际,大多数同行举步维艰,三星电子更是创下14年最差业绩。

  根据国盛证券的估算,ChatGPT大模型训练一次,成本在200万美元以上。这些钱大部分投在英伟达的GPU芯片上。

  今年以来,随着ChatGPT大热,全球科技公司疯狂追逐大模型。微软、谷歌、亚马逊对数据中心芯片的需求,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几个月前,ChatGPT刚爆发时,所有人都以为,OpenAI是大赢家。眼下来看,最大的赢家其实是英伟达。

  这个祖籍浙江青田,总穿一身黑色皮衣的男人,因为拳打英特尔、脚踢AMD,被称为硅谷最好斗的男人。

  一个坐拥万亿市值、全球科技产业最有权势的人,竟对街头小巷,产生如此大的好奇心,这多少有些违和。

  那天,一种叫AlexNet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全球视觉识别挑战赛中,以吊打第二名的成绩夺冠,一战成名。

  GPU专为并行计算设计,可同时处理大量相同的计算任务。相比之下,CPU则需处理更加复杂多变的计算。

  但如果有个工作,需要计算几亿次100以内的加减乘除,那么几十个小学生,显然是吊打老教授的。而AI模型训练,恰恰就需要这种计算。

  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在美国大学里,就有人开始用GPU来训练AI模型。毕竟,相比CPU,它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他由此预感到,AI时代即将到来。在老黄看来,AlexNet不仅仅是某种AI模型,更是一种软硬件层面的革命。

  2012年,是属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时代。黄仁勋all in AI的决定,多少有些形单影孤。

  2006年,为了让GPU获得像CPU一样的通用计算能力,英伟达推出了CUDA并行计算架构,让程序员可以调用GPU的算力。

  “我们的目标是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意味着,我们不会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打造别人不曾打造过的产品。”

  2012年,在决定豪赌AI之后,黄仁勋在软硬件层面,不断提升英伟达GPU的性能和易用性。尤其2016年,推出首个针对AI计算场景的P100芯片。

  但黄仁勋并没有出售,而是将它捐赠给了旧金山一家非营利性机构,它就是今天在全球科技产业界如雷贯耳的OpenAI。

  但时任OpenAI联合创始人的马斯克,专门发推感谢了黄仁勋,因为DGX-1让OpenAI的训练时间,从1年缩短至1个月。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谷歌、苹果强压一头的微软,岂肯错过这样的机会,当即决定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

  不但A100、H100等GPU芯片被哄抢,《财富》100强公司一半以上都安装了英伟达DGX AI超算。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用相对论,颠覆了经典物理学。在被问到,为什么偏偏是他创立了相对论时,爱因斯坦认为是强烈的好奇心。

  1993年创业前,黄仁勋曾打电话咨询过一位专家,对方劝他:“这个市场还没起步就已乱成一锅粥,你最好别干!”

  2006年,当所有人都认为,GPU只能做图形渲染时,黄仁勋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试图将它做成一款通用计算芯片。

  CUDA架构推出10年间,整个华尔街一直在问英伟达一个问题:为什么做这项投入?对我们来讲,它的市场估值就是0。

  正是这十年不懈的坚持,让英伟达在AI领域形成一个成熟而庞大的生态,以致今天,谈到深度学习,基本上离不开英伟达的GPU和CUDA。

  期间,苹果、谷歌、AMD等众多科技巨头,都曾试图复制英伟达的成功经验,但始终难以挑战后者的垄断地位。

  好奇心、远见,加上毫不妥协的执行力,在很多人看来,是黄仁勋带领英伟达不断创造奇迹的重要原因。

  读小学时,有一次,为了体验置身火海的感觉,他和哥哥弄来很多打火机,将里面的丁烷倒进游泳池里,点燃之后,纵身跳了进去!

  “顽劣”的老黄,最终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今天,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上,独占60%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不久前,他曾提醒华盛顿:英伟达可以在其他地方生产芯片,但中国大陆的市场是唯一且不可能被取代的。

  这个从创业第一天起,就渴望做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为计算机产业乃至整个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男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