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出三象遍地起坟头”今日处暑指哪三象?看老祖宗咋说

最后编辑时间:2024-08-23 07:15:0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俗话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古人将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段称为三伏,并将它们和二十四节气中的“三暑”一一对应起来,其中初伏对应小暑,中伏对应大暑,末伏对应处暑。今日进入处暑节气,意味着三伏也来到了尽头,最为炎热的时节即将画上句号。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是说处暑为农历七月中旬的节气,“处”有终止的意思,暑热到了这个时候就进入了尾声。从时间来看,8月22日处暑,8月24日出伏,两者挨得很近,所以今年的处暑、出伏基本是同步开始的。

  处暑有“出暑”之意,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以干燥、凉爽为主,但高温天气的退场不是一蹴而就的,会经过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一般要等到处暑之后的白露节气,天气才算真正凉快起来。

  从农业生产来说,处暑期间是收获中稻的农忙期,充足的日照有助于割晒水稻和棉花吐絮。此外,暑热的消失会从昼夜温差拉大开始,主要表现为早晚凉快、中午热。这对于庄稼生长来说是好事,白天日照强烈,作物可以实现充分的光合作用、吸收养分,到了晚上天气变凉,就有助于养分的储存和转化,所以这个时候作物的成熟速度也会加快。

  “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十日忙割谷”、“处暑收黍,白露收谷”、“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些农谚都是在描述处暑农忙的场景。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和庄稼能否丰收密切相关的节气。

  “处暑出三象”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说处暑出现的3种现象。古人去世之后,会在地面上堆起土堆作为坟地,“遍地起坟头”是人们用来形容出现这3种现象后可能导致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是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担忧,担心会因出现荒年而影响到生活甚至生存。

  古人以种地为生,并且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发达的农业技术,更多是靠天吃饭,因此天气的变化会时刻牵动着人们的心。那古人最害怕处暑期间出现哪3种现象?是否有理有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农村谚语“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意思是说如果处暑交节在出伏之前,就预示着这一年有可能是灾年,粮食产量不高,反之如果在出伏之后,即三伏天结束后才迎来处暑节气,就预示着粮食会有大丰收。“灾年”、“黄金”是老祖宗用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来强调粮食的收成情况。

  按照正常的自然规律来说,三伏天和处暑期间,都属于较为炎热的天气,一般出了处暑节气、到了之后的白露节气,天气才算真正变凉快。如果处暑节气在出伏之前就到了,就相当于处暑、三伏天有重迭的时间,也意味着热的时间变短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不利的,因为热天缩短了,会导致田里的庄稼积温不足,出现农作物欠收或长势不好的情况。反过来,处暑在出伏之后,热的时间除了三伏外,还包括一个完整的处暑节气,这样庄稼就能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高产。

  都说“春雨贵如油,秋雨贵如金”,春天和秋天,一个是农作物的播种期,另一个是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期,这两个时期的雨水非常珍贵,也是农作物最为重要的养分之一。

  老祖宗认为,处暑交节下起了雨,说明后面雨水不缺,这样就不容易出现旱情,反之如果处暑交节当天没下雨,或者整个处暑期间以干旱无雨气候为主,出现旱情的概率会大幅提升,缺少雨水的灌溉,势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处暑交节下起了雨,就预示着秋收时的谷仓里会装满了稻米,说明将迎来一个丰收年。处暑期间是水稻成熟的关键期,此时下起的秋雨有助于缓解高温天气下的干旱情况,还能提供充足的养分。

  如果处暑当天出现大太阳,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都有可能是这样的天气,日头好到可能会将池子里的鱼晒死,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秋旱发生的可能性会变大。

  这句农谚出自清朝时期的农着《农侯杂占》,在清朝顾禄写的《清嘉录》中也有引用,“处暑日宜雨。谚云:‘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从这些记录中可以得知,古人更希望处暑当天下雨,不然会担心庄稼就算结了籽最终也没收成。

  处暑节气属于秋收的关键期,此时庄稼的籽粒越来越饱满,整体呈现“头重脚轻”的姿态,如果刮起了大风,谷杆很难承受住谷粒的重量,很可能出现一片倒的情况,谷粒贴在地上也容易发霉。

  和此相关的农谚有“处暑一场风,庄稼半场空”、“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等,都是在提醒人们,警惕处暑期间出现的大风天气,要及时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不良天气对庄稼的影响。

  今年处暑交节是8月22日 ,出伏是8月24日,两者相邻,所以不能完全套用“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具体还是要根据这期间的天气变化来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总的来说,人们更希望处暑期间有适量的降雨,不希望有大风天气。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