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连线评论员)

最后编辑时间:2024-11-18 19:07:5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常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深刻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希望云南努力成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苍山翠绿、洱海如镜、鲜花綺丽、茶香裊裊……近年来,云南接待游客数量屡创新高。依托秀美环境,云南如何扬生态优势、写发展新篇?

  朱婧:自然孕育的良好生态造就了云南的高顏值。西双版纳雨林繁盛,中甸草原广袤无垠,玉龙雪山雄奇多姿……山脉逶迤、江河奔腾、物种多样,生态美是云南独具魅力的底色。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云南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焦生态、生產、生活,大力推进绿美云南建设。从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夯实法治基础,到持续降碳减排,推动產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强化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推动水质向优向好,到打好“10个标志性战役”,解决群眾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惜绿如金、向新而行,今天的云岭大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為标配,鸟鸣枝头、鱼翔浅底成為标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美丽画卷不断铺展。

  常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将绿水青山打造為“幸福靠山”,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优美的风景扮靚城市的环境、良好的生态成為生活的常态,居住的家园才能让人们更好诗意栖居、乐享生活。

  以滇池治理為例,昔日,滇池污染严重,腥臭气扑鼻,当地人都绕着走。现在,滇池实现“全域联治”,昆明根据流域承载力优化城市布局,还湖於民,滇池绿道成為市民散步、骑行好去处。滇池蝶变,是生态向绿、生活向好的生动注脚。在云南,无论是穿街过巷,还是漫步湖畔,人们都能切身感受到居住环境在不断变美,“观云、看湖、听风、赏花”已成生活日常。

  常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环境优势转為发展优势,让生态效益变成经济效益,云南有怎样的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啟示?

  立足资源做“加法”,加出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绿色铝和硅光伏產业產值均超千亿元,新能源电池產业增势强劲﹔节能降碳做“减法”,减掉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存量產能,為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价值转化做“乘法”,乘着“碳匯云南”东风,建设覆盖全省的林草碳匯数据信息平台,促进增绿又增收﹔优化服务做“除法”,除去繁冗流程、提升通关效率,畅通农產品出海通道,“云花”“云菜”“云咖”等广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实践証明,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擦亮生态底色、突出產业特色、提升发展成色,就能从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常晋:以绿兴城,以文润城。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不仅塑造着山川湖泊的醉人景致,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更涵养出一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性格。置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中,更能感受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双向奔赴。

  朱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上来一杯果酸浓郁的“云咖”,中午品一锅香气扑鼻的菌子,下午去街角巷尾打卡粉色冬樱,晚上在大坝欣赏越冬的红嘴鸥……这样的生活,底色正是人与生态相亲、城与自然相融。

  共享的背后是共护。在云南,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20余万护林员穿梭於崇山峻岭间,守护莽莽林海﹔数万名河长奔走在河湖一线,保护一泓碧水﹔无数环保志愿者忙碌在大街小巷,传递文明风尚……匯集广泛的社会参与,加速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定能让绿水青山间的云南生活更美、更“板扎”!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