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本9分好书!了解国际关系

最后编辑时间:2025-03-05 07:51:4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前者认为,强者的利益就是整体的利益,因此毫无愧疚地盘算着怎样消灭弱者;后者过去曾经扎根于现实,但现在却丢失了现实的根基,因而必然成为特权阶层维护既得利益的口实。

  这两种理论都已无法成为国际道德的基础。由于它们的失败,我们没有现成的方法去解决如何协调国家利益和世界社会利益这一问题。我们沿着什么方向才能找到国际道德复兴的路途呢?

  知以往鉴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需要认清过往的国际关系历史。今天分享9本高分好书,读懂过去,看向未来。

  1.《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以“势力均衡”为主题,评述欧洲自1848年革命到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和威尔逊“十四点”倡议的提出这七十年中,英、法、德、奥、意、俄等国武装冲突,特别是运用外交计谋争雄称霸的情况。

  这七十年是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最后时期,也是欧洲“均势”的最后时期。其后,随着一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作为欧洲中心的地位从此一去不返。

  从1848年到1918年这七十年是欧洲势力均衡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内的许多政治和经济发展原来以为要摧毁均势的,结果反而加强了均势。

  2.《二十年危机1919-1939 : 国际关系研究导论》: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面对世界的自然状态,既感到震惊,又茫然困惑。18、19世纪只有在文明人和野蛮人之间才发生的那些残酷行为现在却发生在文明人群之间。

  1919年至1939年20年危机时期的典型特征是,人们从前十年满怀虚幻的希望陡然跌落到后十年充满悲凉的失望,从无视现实的乌托邦理想状态陷入了断然剔除任何理想成分的现实中去。

  欧洲民众第一次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不是理性和明智的力量,而是盲目、非理性和邪恶的力量。

  3.《脆弱的崛起》:“统一后的德国为何走向战争”,本书在充分发掘已有研究和原始外交档案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德国从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外交和政治军事政策,回答了这个近代史上的重要问题。

  俾斯麦认为,德国在拥有世界第一的陆军后再进一步扩大海军实力将引起英、法、俄等大国的紧张并刺激其形成反德联盟,因此过分强调发展海军来保卫海上利益是一种“绝对安全”的思路,即有害又不现实。

  然而,到19世纪90年代,德国对海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一支实力强大的、主要用于远洋作战的“大海军”(Groβflotten)成为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巨大的转变已经不再是历史的延续,而是历史的一种“断裂”,其背后有着十分复杂而强大的动力……

  4.《拿破仑时代》:一部从拿破仑·波拿巴取得政权到他失败这段历史时期(1799—1815年)的法国和欧洲的历史,分析和揭露当时欧洲列强的争霸以及英国和俄国的扩张侵略政策。

  把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放到世界史范围内加以考察,从横的方面同欧洲各国历史联系起来。在论述拿破仑通过征战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所起的积极影响时,作者也揭露了拿破仑建立欧洲甚至世界帝国的野心和他所进行的战争的扩张侵略和掠夺的性质。

  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战起源集大成之作,了解大战究竟缘何爆发。什么样的社会心态使“一战”爆发?人们普遍认为,战争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件好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西斯分子在强调战争经历重要性的时候特别强调的纪律性和服从意识这些美德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被大肆宣扬了。

  尽管在所有欧洲国家里很多人肯定对战争感到疑虑和担心,但是有足够的普遍对战争抱有热情的证据(尤其是在各个社会内的能言善辩的成员中间)表明,民众看待战争时的情绪经常是兴奋与宽慰。

  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大人物和有权势者。没有这种思想,促成七月危机的年轻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就不会受到激励去暗杀那位奥地利的大公。

  6.《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天然盟友”缘何兵戎相见?《大国的兴衰》作者解读大国角力,首部将英德关系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论着,理解霸权国与兴起国对抗的经典巨着。

  保罗•M.肯尼迪历时十年有余,遍访英德两国的六十余家档案馆,使用大量官方和私人档案完成了这部巨着。本书的涵盖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对两国关系的外交叙事,它还囊括了对两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政党政治、宫廷、媒体、压力集团以及其他因素的彻底比较。

  延伸阅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 1919-1939》:以巴黎和会为开端,德国入侵波兰为结局,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在战后首次确立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基础。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欧洲战场》(第三版):研究战争起源的经典之作。为何德国会以如此坚定的意志和粗暴的方式推行扩张主义的政策?为何其他大国在如此长时间内采取忍让的态度,以至于最后不诉诸战争手段已无法遏制德意的扩张?

  1939年9月的第一天,欧洲再次卷入了大陆冲突。与其他战争一样,许多历史学家试图分析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有人认为缘自希特勒德国的侵略扩张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并非独立事件,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

  历史学家P.M.H.贝尔广泛考察了对二战起源的各种解释,并对所有观点进行了深入阐述。他并未强调某一特定人物或事件的决定性作用,而是着重分析了一战为欧洲留下的诸多不稳定因素。

  他从“三十年战争说”、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经济危机、意识形态和战略力量入手,全面廓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8.《决策的本质:还原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古巴导弹危机已成为激发人们不断深思的事件。1962年10月,在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三天中,美苏站到了核大战悬崖的边缘;在此之前,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像这样如此多的生命在瞬间就可能会灰飞烟灭的危险。

  如果当时战争真的爆发了,可能会造成一亿美国人、更多的苏联人以及上百万欧洲人丧生;历史上其他的自然灾难和悲剧也都将显得微不足道。

  考虑到此次核灾难发生的概率——肯尼迪估计“在三分之到二分之一之间”——我们逃过此劫是多么的侥幸,直到今天还让人心有余悸。

  9.《权力优势 : 国家安全、杜鲁门政府与冷战》迄今有关冷战起源的最佳着作。历时13年完成的巨制,全面考察了杜鲁门政府时期(1945-1953)的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作品。

  他们本想与克里姆林宫进行合作。但是他们对苏联怀有的极大不信任,要求与苏联进行合作的条件必须与美国的重大利益相一致。

  遏制意味着优势吗?一开始遏制意味着优势,但只是在防御意义上说是一种优势。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更加喜欢采取经济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美国的官员们已经准备好承担英国以前扮演的金融霸主的角色。

  《遏制战略 : 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增订本):一部经典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加迪斯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遏制战略”进行了系统考察,彻底展示冷战背后的大战略的内在机理。

  自“冷战总设计师”乔治·凯南首次缔造遏制战略以来,它成为了冷战中历届美国政府处理美苏竞争的指导性战略。并且,保罗·尼采、艾森豪威尔、基辛格等杰出的大战略家在不断赋予“遏制战略”新的内涵和手段。

  这一嬗变过程在冷战史学巨擘约翰·加迪斯的代表作《遏制战略》中得到了全面透彻且视角独到的分析。

  可以认为,美国在整个美苏冷战时代的国家大战略始终以遏制观念为主要基础,以包含种种具体历史形态的遏制战略为其国家安全政策的根本内涵。

  由美苏主导的冷战格局,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突然急速走到战争的边缘。在两个超级大国都已接受欧洲现状的情况下,一场核大战的阴霾是如何出现的?美国是否曾想要回归孤立,将北约防务交给欧洲人自己?

  着名国际关系史学家特拉克滕伯格集20年之功,力求解答这一冷战谜团,并着力讨论其中的核心议题一一在冷战格局中,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国际新秩序。通过聚焦战后欧洲解决方案的形成,他展开了这一图景的多重维度:从美国与北约盟友的关系、柏林危机及古巴导弹危机,到美国的战略转变,再到美国不顾盟友异议,对苏达成妥协并主导欧洲问题的解决。由此,冷战在1963年进入新的篇章,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成为欧洲形势的根本基调。

  作者广泛利用冷战后解密的美国及欧洲多国档案,重塑了学界对冷战发展的认知维度。本书自问世以来备受赞誉,斩获乔治·路易斯·皮尔奖和保罗·伯兹奥尔奖两项美国历史学会大奖,现已成为冷战史和国际战略研究的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