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莫成“技术负能”

最后编辑时间:2023-11-27 07:53:26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为了提高志愿服务社会参与率,某考核App要求社区每月新增志愿者手机签到人数不能少于200人,常住人口较少、老龄化率较高的社区也不例外;为了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某考核App要求群众参加活动必须手机签到,而且要上传包含舞台、观看人数、观众表情等不同内容的多张照片;化解一起群众纠纷后,社区工作人员要把相同的信息在多个部门平台上重复填报,有时在电脑前留痕的时间比服务群众时间都长……

  临近年末,记者在多个社区采访时发现,各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挤占了基层干部群众不少时间,一些不切实际的“奇葩”指标和要求更是频频遭到社区干部群众吐槽,他们发出要么“刷平”要么“躺平”的感叹。

  数字技术可以让人时时在线、让事处处可见,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办事效率、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然而,跑偏走样的“电子外衣”一旦成了形式主义的“新马甲”,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成倍放大——让指尖之“便”成为指尖之“累”,使基层干部陷入无效“内卷”,严重消耗本应为群众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挫伤工作积极性,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浪费人财物资源,技术赋能难免沦为“技术负能”。

  原因之一是应用目的上的“偏”。负担在“指尖上”,根子却在“脑袋上”。一些部门把数字化视为政绩,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重复开发、强制使用、滥用排名,目标不切实际、要求层层加码,导致基层干部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过度留痕、无效打卡、信息重复报送上。

  原因之二是考核方向上的“歪”。考核是基层工作的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一些部门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以基层干部在政务App上、工作微信群中的活动频率和表现为考核标尺,聚焦“指尖功夫”,忽视实际效果,让基层工作跑偏了方向。

  原因之三是能力提升上的“懒”。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一些部门缺乏驾驭数字之能,思维有定式、路径存依赖、本领待提升,除了填表造册、拍照留痕、数据采集、网络排名,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数字思维和手段部署推动工作、激发激励干劲,也不会与时俱进打通数据共享途径、简化电子操作流程,只会频繁折腾基层干部群众。

  技术赋能变成“技术负能”,不仅会给基层增加负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坏基层的工作作风。有的干部整天抱着手机,忙着“键对键”,无暇“面对面”,围着“指上考核”转,而不是围着百姓转。个别干部甚至以“屏幕”为保护,学会了“钻空子”,用网上表态代替实际落实,用“收到”代替“收效”。其结果必然是离功利近了、离百姓远了,离形式主义近了、离真抓实干远了。

  发展数字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指尖上的便利”而不是平添“指尖上的负担”。防止徒有数字之表却无增效之实的“技术负能”,必须从重数据转向重实绩,把基层干部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和推进这项工作的标尺,求真务实、不玩虚活,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优服务,用指上“清风”换来工作“新风”。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