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content

最后编辑时间:2024-09-09 13:45:17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的水库(无人机拼接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既是难啃的“硬骨头”,更是要直面的“必答题”。从2023年4月起,福建省厦门市以现代化治理理念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改造,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多方投入,努力将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毗邻工业园区,人口约10万,是厦门岛外人口最多的城中村,全村出租屋2125栋,空中缆线密布,用水用电长期超负荷运转,违章搭盖、占道经营等问题突出,火灾事故、各类案件曾长期呈多发态势。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新垵村村民邱淑惠家有45间出租房。她告诉记者:“之前最担心租户电动车起火。去年以来村里统一规划消防技改,电动车统一室外停放,还增设了防火门,租户和我们心里都踏实了许多。”

  形成治理合力,关键是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赖祖辉说,在建强村(社区)党组织的同时,厦门通过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村社党支部—村民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探索以社区党委为主的城中村“大党委”议事协商平台,将党建触角延伸到城中村神经末梢。

  走进湖里区殿前街道马垅社区,街面宽敞整洁,抬头可见“无线美”的蓝天。“仅一年多时间,马垅社区变了模样,这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殿前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达达说,社区成立党委领导下的综合治理委员会,邀请村民和党员代表等参与进来,每周组织活动,包括政策宣讲、共商共议、邀请代表监督施工等,让更多群众参与城中村治理。

  拼版照片:上图为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大广场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6月27日拍摄的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新华社记者周义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城中村治理难题之一是人员复杂、情况不明、底数不清。厦门探索将城中村的人、地、事、物、情等信息数字化,着力打造智慧社区、提升治理能力。

  拼版照片:上图为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知青楼侧路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6月27日拍摄的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新华社记者周义摄)。新华社发

  2023年,厦门首批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25个村,刑事警情下降35%。今年推进的46个村,上半年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3.98%,治安警情同比下降9.71%。

  记者调研了解到,厦门多数城中村村财收入来源单一,土地产出率较低,但不少城中村人文历史深厚,文物、风貌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至今仍保留原有的传统村落肌理。

  6月27日,游客在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会客厅玩纸牌游戏。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在黄厝社区,一栋曾经破败的“黄厝大队楼”迎来新生。这座建于1964年的两层砖石结构小楼,承载着黄厝作为海防前线村的记忆和乡愁,但后被转租用作小加工作坊等,区域杂乱老旧。通过修缮加固、景观改造,大队楼、礼堂、广场被打造为当代艺术馆等展厅,古厝焕发出新生机,逐步成为塔头社的“人气颜值担当”。

  拼版照片:上图为厦门市湖里区殿前街道马垅社区城中村垃圾投放点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6月27日拍摄的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新华社记者周义摄)。新华社发

  传承保护文脉的同时,厦门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城中村治理中来,通过引进平台公司,以及村集体合资成立项目公司等,对城中村公共设施建设、智慧平台管理、产业提升打造等进行一体化运营,发展城中村多元业态,增强“造血”功能。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