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讲北漂文艺男中年和胡歌的《不虚此行》一比辛柏青真该拿影帝

最后编辑时间:2023-11-08 13:41:13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当电影里,那首着名的食指的诗歌由一个女童稚嫩的声音念起时,Sir立刻惊呆了,没想到,在一部2023年的电影里,我们还能听到1968年的诗。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在今年北影节,它拿下最佳男主角(辛柏青)、最佳男配角(田壮壮)、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艺术贡献等五项大奖。

  Sir倒是觉得,这部电影就像是“水油混合物”,你只有拂走表面光灿灿的“油”,才能看到底下暗涌的涛水。

  倒也没错,如果你拆解影片的元素,将其符号化归类,你会发现这完全就是一部从中年男人视角出发,并归结于中年男人思考的电影。

  一个家庭与事业都很失败的中年男主谷文通(辛柏青 饰),在一次扫墓时发现,自己失联多年的父亲依然在世,并且就住在离北京不远处的北戴河。

  但,女儿交给了姐姐姐夫一家照顾,孩子放学有姐夫接送,孩子饿了有姐姐做饭,自己只用周末陪孩子念念诗、吃吃饭。

  事业困境:想成为一名诗人,虽然也靠笔杆子吃上了饭,却是当一名美食公众号撰稿人,(虽然Sir不觉得写诗和写美食有什么冲突 )呈现了他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在小卖部买花生油,收银的女孩儿一会儿说“哪能收您的钱”,一会儿说“您长得真像坂本龙一”,掏出手机就要跟谷文通合影。

  没错,看上去,这就像是一部套着文艺片壳子的中年男人杰克苏故事,无怪不少观众评价“油腻”“无病呻吟”“中年直男对年轻女性的想象”。

  北花儿在初恋男友从巴黎回来后,与男主不再联系。转眼间,男主就和咖啡馆的店主南吉(南吉 饰)在电影院看电影。

  导演张律说,南吉一定会对男主有好感的,因为南吉和北花儿就是很相近的人,她们都会被这样的男性吸引。

  如果谷文通这个人的节奏可以吸引文慧的话,应该也能够吸引南吉,因为这两个女人的质感是差不多的,趣味也很相似。她们都对谷文通这样的男人有好感。《专访|《白塔之光》导演张律:北京,或许永远是一个谜》

  她们是什么样的女性?爱摄影、搞艺术,带着点儿文艺范儿和小资情调。就,一定会爱上同一类型的男人?

  一系列的名称和大片大片的镜头都聚焦于白塔,让观众盯着这幢浑厚的、向上的、洁净的白色建筑物,若有所思。

  联系上卤煮、胡同、望京SOHO的标志牌、广济寺的钟声,白塔与北京,白塔之光与北京之光,这之间的关系呼之欲出。

  男主虽然不太能与时代合拍,但好歹他也试图去理解,去接受,而年轻的女性,则变成了这个时代的主人。

  如果再联系起田壮壮饰演的父亲在北戴河的沙滩上沉默地放着蓝风筝(恰如田壮壮被禁十年的同名题材电影)。

  联系起我们开头提到的食指1968年的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父亲当年是因为莫须有的猥亵罪被家庭放逐的,如果了解历史的观众,会知道(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76年前后社会上经常有这样的事儿。——专访|《白塔之光》导演张律:北京,或许永远是一个谜

  影片里的男主是一个“落伍的人”,明明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人到中年,发现这个城市早已变了。

  他一个人蜷缩在一个医院般简洁逼仄的房子里,他一遍一遍地和别人介绍着,这是“白塔”,这是“鲁迅住过的地方”,可到底,有谁在意呢?

  就像张律在采访中说过,“我对积极向上和与时俱进的人不太感兴趣”,在他的电影里,你可以看到大量这样无法“向前看”,积极不起来的人。

  男主和老同学聚会,眼见一年比一年人少,他们喝得踉踉跄跄,于是通过视频,给30年前就前往巴黎的同学高歌了一曲《北京欢迎你》。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张律确实缺少普通中年人的生活体验了吧,毕竟在象牙塔里待久了,生活和文艺就也变得暧昧难分了。

  只是,当一些话题宛如一个“流氓犯”一般见不得光,也就只能包裹进微观日常的父子关系和暧昧感情话题当中了。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