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凶猛的老龄化如何应对?

最后编辑时间:2024-09-15 13:04:1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中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这是我们最近经常看到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3%;2000年末,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以这两项指标为标志,中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开始了为期百年的老龄化世纪。直至21世纪末,中国老龄人口才能完成从持续增长到持续减少,再到相对稳定的全过程。

  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人口出生情况,中国将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经历快速老龄化、急速老龄化、深度老龄化、重度老龄化4个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中国老龄人口数量从1.31亿增至2.68亿,老龄化水平从10.3%升至18.5%。

  2009年,随着1949—1958年第一次出生高峰人口进入老龄,中国老龄人口进入第一个增长高峰,年均净增加840万,年均增长率4.07%,是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6倍。

  2018年末,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和比重首次超过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降至9亿以下,就业人员总量首次下降,出生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低,中国开始进入以抚养老龄人口为主的时代。

  2019年至2021年,受历史因素影响,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为中国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

  在此阶段,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从2.68亿增至4.23亿,老龄化水平从18.5%升至29.1%。

  2023年起,随着1962—1976年第二次出生高峰人口进入老龄,中国老龄人口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年均净增加1106万,年均增长率3.26%。

  在此阶段,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从4.23亿增至4.87亿的峰值,老龄化水平从29.1%升至34.9%。

  2046年起,随着1986—1990年第三次出生高峰人口进入老龄,中国老龄人口将迎来第三个增长高峰,年均净增加666万,年均增长率1.42%。

  2053年,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4.87亿,比同期发达国家老龄人口总和多约6700万人,约占届时亚洲老龄人口的1/2,世界老龄人口的1/4。

  在此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增长期结束,人口总量和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数量同步减少。中国总人口规模将从13.99亿减少到11.31亿。少儿人口规模从2.21亿逐渐减少到1.66亿,占总人口比重稳定在14%—15%;劳动年龄人口从7.13亿递减到5.82亿,占总人口比重徘徊在50%—52%;老龄人口数量从4.83亿逐渐减少到3.83亿,占总人口比重波动在33%—34%。人口老龄化水平始终稳定在1/3上下。

  虽然从时间上看,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将历经百年,但从冲击的强度和烈度上看,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老龄化相比,中国的老龄化堪称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和超稳结构的“超级老龄化”。

  由于人口基数的原因,中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十分巨大,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1970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5370万人,1991年升至1.02亿,2013年超过2亿,预计在2025年和2033年还将分别达到3亿和4亿,直到2053年升至峰值4.87亿。2070年

  超大规模还体现在高龄人口的数量上。中国80岁以上高龄人口2010年时为1904万,2021年达到3000万,2033年将超过5000万,2049年达到1亿,2073年达到峰值1.34亿,年平均净增加183万人,是老龄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21世纪中叶,中国高龄人口将占世界高龄人口总量的1/4,相当于发达国家高龄人口的总和。2090年之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高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到2100年,高龄人口占老龄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3.6%,每9个人就有1人是80岁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从1999年的10.3%到2053年的峰值34.9%,我国仅需55年时间,而英国、法国等国家这一过程基本都在100年以上。

  与率先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更早的经济发展阶段进入老龄化。以人均GNI(Gross National Income,国民总收入)为指标,比较中、美、日、韩四国,老龄化水平7%时,美国、日本、韩国的人均GNI分别是中国的1.66倍、2.31倍和10.12倍;老龄化水平10%时,美国、日本、

  中国老龄化水平在2053年前将呈持续增长状态,2053年达到峰值34.9%。虽然此后老龄人口总量开始缩减,但由于其他年龄段人口将同步减少,老龄化水平仍将长期稳定在33%左右。一直到21世纪末,中国将一直处于超级稳定的重度老龄社会。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40周年。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重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宪法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五十三条首次写入“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也是在2018年,中国迎来了人口年龄结构的拐点。拐点,原本是一个数学用语,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在生活中被借指为事物的发展趋势开始改变的地方或时刻。

  那么,为什么说2018年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拐点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18年发生的那些事。

  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度数据。到2017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达2.41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7.3%;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为1.58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4%。与2016年末相比,60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1004万,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828万。这是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年增长首次超过1000万。

  教育活动贯穿全年,由全国老龄办、中组部、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14家部委联合实施。在2018年2月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老龄办表示,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4.8亿,占总人口的34.9%。预测表明,中国老龄化的形势不容乐观。

  同月,《流感下的××中年》刷屏朋友圈。毕业于一流大学,工作在金融行业,有房有车,备有应急之财,仍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击倒,是医疗保障之失?还是生活习惯之争、治疗意见之悖?当老人传统的经验和优势逐渐丧失,家庭到底应该由谁来做主?

  2018年3月,老龄化成为当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之一。多位代表针对老龄化提出议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涉及老龄化问题有14处,较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6处有明显增加。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互助式养老”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反映出中国日益重视以多元力量应对老龄化。

  2018年5月,全国各地人才大战再度升级。16日,天津宣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推出20个小时内引来30万人办理落户申请。纵观各地人才引进新政,在学历、户口、社保和纳税年限等门槛普遍降低的同时,“一般不超过40岁、45岁”的年龄标准引人瞩目。硝烟弥漫的人才争夺战背后,更是一场人口争夺战。

  2018年6月,东北地区老龄化引发关注。25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在全国率先提出鼓励生育和老龄人口创业。对此,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舆论进而关注老龄化对东北经济和社会的强烈冲击。

  2018年7月,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又起波澜。24日,哈尔滨市社保局误发推迟发放养老金的信息,引发人们对社保基金告罄的担心。面对不断加深的老龄化,如何保持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成为新的热点话题。

  同月,老龄群体新娱乐走红抖音。四川泸州83岁老人日常打游戏视频,一夜之间点击量超过600万,点赞量超过60万。当传统遇到新潮,在孤独与陪伴之间,新娱乐能否为老龄群体带来新生活?

  2018年8月,生不生娃引发热议。《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将生孩子提升到国家高度,受到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新华日报》刊发《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建议征收生育基金,遭到网友猛烈吐槽。生娃不能强制,要提高生育率,关

  同月,江西及时纠偏地方推行殡葬改革过激做法。传统的丧葬文化,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生死观。而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在自杀率普遍下降的同时,老龄群体自杀率不降反升。原因何在?值得探究。

  2018年9月,公交车老年霸凌事件再次霸屏。“坏老人”新闻扎堆何解: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

  2018年11月,延迟退休又成热点。一篇名为《50岁退休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的文章,激起各方对中国是否应推行延迟退休的观点碰撞。

  2018年12月,权健风波乍起。百亿保健“帝国”,涉嫌虚假宣传。保健真的能保住健康吗?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老人该如何防范?

  同月,上海最老服刑人员出狱上热搜。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今天,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全面性以及社会伦理都将面临新问题。

  这一系列新闻热点的背后,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在老龄化的持续推动下,正在从“量变”到“质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拐点”出现了。这个拐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传统人口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劳动年龄人口居于中间,占大多数;少儿人口和老龄人口居于两头,少儿人口始终多于老龄人口。随着老龄化的发展,中国老龄人口继续增多,少儿人口继续减少,老龄人口的数量和占比开始逐渐追近少儿人口。

  2018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0—15岁少儿人口为24860万人,占总人口的17.8%。这是老龄人口首次追平并超过少儿人口,比预期的2022年提前了4年。

  到2035年,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少儿人口数量2倍以上。至此,人口年龄结构从传统年轻社会的“金字塔型”转变为老龄社会的“倒梯型”。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这是继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中国在人口政策上作出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政策出台后,中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在2016年和2017年有明显提高。但从2018年起,中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又开始一路走低。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口出生率为10.94‰,出生人口数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低,人口出生率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2018年又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10.48‰,再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新低;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34‰,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低。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决定,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12年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5.89亿增长至9.40亿,净增3.51亿,年均净增加1210万人。从2012年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连续7年双降。到2018年末,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降至8.97亿,比原先预计的2023年提前5年降至9亿以下。

  就业人口,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具备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在劳动年龄人口中,能够直接创造财富的是就业人口。因此,就业人口的规模、构成及分布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方式密切相关。

  2018年末,中国就业人口为77586万人,相比2017年末的77640万人减少了54万人。这是中国就业总量自196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此前,中国就业总量增长速度已经连续6年下降,2017年仅增长了万分之一,也就是37万人。劳动就业人口数量下降,说明劳动参与人口减少,意味着未来

  《政府工作报告》既能从宏观上见证发展成就,读懂中国方案,又能在细微中找到关切焦点,回应民声期待,因此被誉为国家发展的风向标,历来是每年全国“两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那么,对于当前人们日益关心的老龄化趋势,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是如何说的呢?从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积极的变化呢?

  198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首次出现。在“八、努力创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部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一段段末提出:“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问题,各地区、各部门都应关心老年工作。”

  当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初露端倪。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为7.63%。至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已快速提升至8.59%。1991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2亿人,较1970年的5370万人增长近1倍,成为世界上唯一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理念。而中国在此之前已经将老龄化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结合在一起,应该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199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二次出现。在“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部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一段的段末,报告提出:“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

  当年8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律明确了国家和社会有保障老年人养老权利的责任,提出了“五个老有”的目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同时,该法律也明确了家庭在照顾老人方面的责任。

  199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三次出现。在“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部分的“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段的偏后位置提出:“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认真做好老龄人口的工作。”

  当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达到10.3%,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出台。《决定》指出:“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重大成果。但是,人口老龄化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老龄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决定》将应对老龄化提升到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老龄工作。

  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四次出现。在“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部分“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中一段段首位置提出:“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0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写入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权益。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养老服务、医疗救助、家庭病床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五次出现。在“二、2010年主要任务”中提出:“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六次出现。在“三、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2018年1月,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年增长首次超过1000万人,达到1004万人。至201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接近2.5亿人。同时,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降至8.97亿人,首次跌破9亿,比原先预计的2023年提前了5年。

  这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养老”一词14次,特别是“互助式养老”一词首次出现在报告中,反映出中国日益以多元力量应对老龄化的到来。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老龄化”一词第七次出现,这也是最近一次出现。在“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部分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优化生育政策,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关心、研究到重视、积极应对,再到加强、积极应对、国家战略,中国在应对老龄化上正从“未备先老”转向“边备边老”,已从早期的准备阶段步入行动阶段。特别是对比2007年的“积极应对”和2018年的“积极应对”,再到2021年的“国家战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健全,政策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全面,工作部署更加丰富精细。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