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ī)见(jiàn)倾(qīng)心(xīn)看看网友是怎么说的!

最后编辑时间:2023-12-03 13:11:3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12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12月新闻发布会上,《2022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正式发布。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介绍,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50%,但其增长率略低于前一年和前十年的平均水平,这很可能是由于碳循环的自然、短期变化造成。

  此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温室气体公报》指出,2022年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达到417.9±0.2ppm、1923±2ppb、335.8±0.1ppb,相比2021年,2022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2ppm,大气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增幅分别达16ppb和1.4ppb。

  温室气体减排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张兴赢表示,对比全球,2022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显示,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为419.3±0.2ppm、1979±0.6ppb、336.5±0.2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二氧化碳浓度较2021年度增幅约2.3ppm,与全球增幅基本持平,过去10年平均绝对增量为2.16ppm,低于全球同期增幅(2.46ppm)。利用卫星遥感监测也显示,2022年中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CO2浓度增量明显低于过去10年(2013-2022年)平均绝对增量。

  此外,甲烷浓度较2021年增幅约14ppb,略低于全球同期增幅(16ppb)。2022年度我国6个区域本底站的CO2和CH4浓度与2021年度相比大多呈现增加趋势。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温室气体监测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建成了由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和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组成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管控的7大类30余种温室气体观测,形成了观测-运行监控-维护标校-质量控制-应用分析等于一体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业务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初,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开始开展甲烷观测,2009年起逐步在其他区域本底站建立在线观测业务,积累了我国最长序列的高精度甲烷观测资料。目前,我国已建成117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已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

  “未来,中国气象局还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并辐射全球主要纬度带的全要素温室气体本底观测骨干网。”张兴赢说,按照计划,2025年将发射风云3号气象卫星08星,将搭载更高性能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仪器,继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顺利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管理)